logo

绿地管养项目案例

《西游记略讲》第九回 1、阿赖耶识 (主讲人:嵇尚强)

  今天我们讲《西游记》的第九回,从标题上看,本回主要讲了两个人,一个是陈光蕊,也就是唐僧的父亲,一个是江流僧,也就是唐僧本人。话虽然这样讲,但有一点要提示警醒我们,唐僧在这一回并不意味着第八识。代表第八识的是他的父亲,也就是陈光蕊本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回主要讲心识与心所的关系,藉由唐僧生世的介绍跟我们谈遍行心所与各类心识的配合。

  在讲正文之前,还是照着前一回的方法,先将第八识的相关教理介绍给大家。有了教理作为基础,再看正文,就容易懂了。下面请大家把《八识规矩颂》打开,翻到“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不动地前才捨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八阿赖耶识,在四类八种心识中,虽然看起来最被动,但它所扮演的角色却十分重要。阿赖耶识不但具有收藏一切法潜在信息的功能(能藏),并且还有将一切法的潜在信息完整储存的功能(所藏)。一切法的潜在信息进入阿赖耶识以后,阿赖耶识便将这一些信息收藏起来,不但收藏,还会肩负起全权的监护责任,保证不致散失或损坏。等到机缘成熟,那些潜藏于阿赖耶识中的信息就会现起作用,对后天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阿赖耶识在后天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业力通过阿赖耶识的储存得以实现相续,这就让第七识对阿赖耶识产生了误解,误将其认作后天生命的主宰而长期穷追不舍(执藏),让阿赖耶识难以摆脱染污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三大特点的简单介绍,下面我们看它的偈颂。

  先讲阿赖耶识的性类与辅助伙伴:“性惟无覆五遍行”。“性”就是性类,阿赖耶识的性类在善性、恶性、无记性这三种之中属于无记。“无记”就是善恶不沾的意思,既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善恶两边都不是。懂了这一个道理大家去翻《西游记》,看看唐僧的长相,唐僧长什么样?一副出家人的摸样,是非不问,一脸清净。

  “覆”就是“覆盖”、“遮蔽”的意思,是指根本烦恼的现起遮蔽了有情众生的智慧。我们看第八识心所图,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遍行,除此以外没有一点善恶的心所。因为第八识不与烦恼的心所配合,所以“无覆”。“无覆”就是不受烦恼心所的遮蔽。懂了这一个道理大家去翻《西游记》,看看唐僧取经路上的遭遇。妖怪那么多,又那么厉害,为什么唐僧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呢?因为唐僧的心是清净的,不与恶性的烦恼相应,路上遇到的那些妖怪,那些恶性的烦恼都是前七种心识里的,没有一个能与唐僧相应。

  “五遍行”是指与阿赖耶识相应的心所只有五种遍行心所。这一回写陈光蕊中了状元,娶了美貌的妻子,他的妻子小名叫做满堂娇。满堂娇就是五遍行,有了五种遍行心所的辅助,阿赖耶识才能缘境,陈光蕊才能结婚生子,外派高官,开启自己的人生。

  接着看阿赖耶识的活动范围:“界地随他业力生”。由于阿赖耶识不仅仅具备收藏一切法潜在信息的功能,且能为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形式提供信息支撑,所以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众生,他们的生命现象全都离不开阿赖耶识的支持,阿赖耶识能够活动于三界当中。了解了这一个道理,再看陈光蕊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大起大落,大落大起。他原本是新科状元,娶了当朝宰相的女儿,人生得意到了极点。然后呢?赴任的路上被人杀害,尸体丢落水中,从此妻离子散,撒手红尘。死了就没有了吗?死了还会再生,再生以后运气也很不错,还是当官享福。

  陈光蕊为何会有如此起伏的人生,实在是与他的“业力”有关。唯识学认为,阿赖耶识中储存着人生的业力,而业力牵引着第八识往返于三界,在六道中轮回。具体的说,如果阿赖耶识中储存的是奉行十善的善业,那么业力会牵引其往生天道。如果阿赖耶识中储存的是修持五戒的善业,那么业力会牵引其投生人道。如果阿赖耶识中储存的是贪嗔痴等恶业,那么人就会与下三道相感,堕落于饿鬼、地狱、畜生道中。

  再看阿赖耶识存在与否的讨论,“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关于阿赖耶识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直是众说纷纭。在世俗凡夫看来,心识只有前面的六种,也就是前六识,不承认有阿赖耶识。在智慧不够的二乘人看来,他们虽然能够体会到阿赖耶识,但是因为俱生的执着没有除尽,所以会将阿赖耶识误执为我。因此在谈到阿赖耶识的时候,佛曾经说过,第八识非大智慧的人难以了解,我对于缺乏智慧的凡夫以及智慧力不够圆满的愚者(二乘人),不会跟他们谈论此识。因为凡夫我执顽固,二乘人我执未除,所以他们一旦听说有一个能够执持一切法种子的阿赖耶识,就会将其误认作我,反而增加执着。

  佛虽然不愿意跟二乘人以及凡夫谈论阿赖耶识,但是对于具有上根上智的大乘菩萨,却广为宣说,期望他们可以净化此种心识,彻证菩提道果。

  接着看阿赖耶识的自相,它有其他心识所不具备的特质。“浩浩三藏不可穷”,浩浩是广大无边的意思,是指阿赖耶识能够容纳和储存一切法的种子。“三藏”是指能藏、所藏与执藏。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具有容纳一切法种子的能力,可以保存一切法的潜在信息。所藏是指一切法的潜在信息储藏在阿赖耶识中不会失散。执藏是指第七识会误将阿赖耶识执为真“我”。由于阿赖耶识具有“三藏”的特质,这些特质所包含的内容又十分广大,因此用“不可穷”表示它的深远难测。

  接着看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的关系:“渊深七浪境为风”。“渊深”是指广阔无边的大海,既然有大海,就会有海水,海水相当于种子——储存在第八识中的潜在信息。“七浪”是指处于现行状态的前七识。“风”是指前七识所缘的六尘境界。颂文指出,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关系,犹如大海与波浪一般。当平静的大海遇到海风,在外六尘境界的作用下海水涌动,形成波浪,翻起浪花,如此一来,储藏在第八识中善恶无记的种子就会逢缘爆发,爆发以后成为现行,变幻出浪花般的起伏人生。等到海风过后,外六尘的境界消失,海浪又会平息下来,海面恢复平静,第八识将剩余的能量收藏,等待下一次的爆发。

  唯识学的这个论述很重要,换句话讲,第八识与前七识之间的互动是在色等境界的冲击下形成。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外境界的刺激,人心就不会发生改变,人生的境遇就会保持平静。

  再看阿赖耶识的业用,业用就是隐微难知的作用,“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世间有难以察觉的事物,要想对这些事物加以了解,只能透过其所产生的作用认识它们,阿赖耶识就是这样。我们对阿赖耶识的认识,很大程度是透过它的外化作用来确立,那么阿赖耶识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呢?唯识佛法对阿赖耶识的分析,一般从五个方面展开。

  第一、受熏。“熏”就是“熏染”。唯识学里的“熏染”,是借用世间熏香的道理说明一切法的种子是如何留存于阿赖耶识中的。就像世间的熏染一样,当香料被点燃,一定会有一些香气留存于周围的物体,使得原本没有香味的事物也带有香气。唯识学认为,有情众生的一切活动,包括行为、语言、思想等,都是变化无常的。思想行为的活动虽然是生灭的,活动结束以后现象就会消失,但它的影响力,也就是活动剩余的能量还是会被保留下来。这些剩余的能量会像熏香一样,以能量信息的形式留存于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识这种保存信息能量的现象叫做“熏习”。“熏习”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两种因素,一种是像香料一般能够产生熏染效果的一切法,一种是香料所处的环境——可接受熏染的阿赖耶识。

  第二、持种。当前七识开始活动,阿赖耶识就会接受这些活动的熏染,让一切法的信息能量留存其中。与此同时,它的另一种作用也会展开,这种作用就是“持种”。所谓“持种”,是指阿赖耶识保证其所储存的信息能量不至流散,不会损坏,等到机缘成熟,这些留存的信息能量就会从种子的状态转化为现行,影响接下来的生命形态。

  讲到这里请大家注意,研究科学的人,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认为现实世界是井然有序的,日月的运行也好,世事的变迁也罢,都在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存在使得人与社会的发展得以有序的展开,一点也不会混乱。这种让一切都有序可循的规律是谁创造出来的?唯识学认为,这个规律的缘起在于每一位有情众生的心识,因为每一位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都具有“持种”的作用,能够保证其所储存的信息能量不致损坏,让一切现象得以延续。

  举例来说,盖一座庙子,庙子一天天的盖了起来,今天晚上收工的时候寺庙就在原地,等到第二天早上再看,寺庙依然还在。寺庙为什么没有消失?因为有情众生的阿赖耶识里留下了这座寺庙的种子,种子留存之后,得到阿赖耶识完整的保留,等到第二天再来,阿赖耶识继续作意,昨天盖到一半的寺庙就会显现出来。

  再举一例,修习善法,善法修习久了,就会得到善果的报应。善果的报应为什么不会跑到别人身上?因为修习善法的种子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得以留存,不会流失到另外的地方。今天你所修的一切善法,修习善法的行为虽然过去了,但是潜在的能量却被阿赖耶识保存起来,这使得善法的因越来越深厚,等到机缘成熟,因缘会遇,果报就会显现。

  如果阿赖耶识的作用仅仅是接受“熏习”,保存一切法的信息能量,但是并不保证它们不会流散,那么一切现象就会难以持续,显得没有秩序。恶性的种子如果流失,那么人造做恶业就不可能会受到应有的果报,善性的种子如果流失,那么人修持善法就难以现起清净的境界。因此,一切法之所以得以延续,是因为阿赖耶识发挥了“持种”的作用,使得一切法的潜在信息不致流散。

  第三、内现根身并执持不坏。由于阿赖耶识不仅会“受熏”,而且还负责“持种”,所以留存于阿赖耶识中的信息能量就有很多。其中一类,佛法叫做“四大”,也就是以坚强性为功用的地大,以流湿性为功用的水大,以温热性为功用的火大,以轻动性为功用的风大。“四大”是一种潜在的信息能量,一旦转化为现行,就是“地、水、火、风”这四种现象。佛法认为,宇宙人生一切物质的现象都由四大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