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绿地管养项目案例

【48812】陈芝振 : 阿拉古山名源于阿土司先祖

  鸾:lua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成语鸾凤和鸣,恭喜新婚夫妻调和,互敬互爱。

  阿鸾堡现如今已分为东西二村,称洪水镇的阿东、阿西村。阿鸾堡在湟水河南岸109国道鲁班桥西(阿东村在109国道1831KM里程碑处)。东有马趟,下街二村,西有上窑洞村。以上五村地点地,在明清民国时均属阿鸾堡。与对面高庙镇的白崖子村及以东的老牙、郎家、晁马家等村(旧时老牙堡)隔湟水相望,现有钢筋水泥桥从国道相连到民小公路。

  阿鸾堡是明朝时碾伯县的一个堡,清朝和民国沿用。阿鸾堡的山,从对面(北岸)山上看,形似山字状,凹凸崎岖似书法家搁毛笔的架子,因而称笔架山。又象起飞前的大鸾,又称卧鸾。卧鸾的称号一定是汉语,西汉赵充国将军的部队起的名,仍是李息将军的战士定的号,现已无从覆按。在明朝时已雅化成阿(e)鸾堡地名。元朝蒙古贵族失剌,初为元朝甘肃行省郎中,迁居兰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归附明朝,选充小旗(带兵十人),封为土司,迁居阿鸾堡驻牧听调。

  其孙阿吉以驻地名为姓,称阿吉,阿(e)又音a,自此称阿(a)士司。在永乐11年(1413年)和22年两次剿匪建功升百户(带兵百人)。曾辖土舍,土民三百余户,九百余人。平常自力更生,牧牛羊。更重要的是养殖战马,无事驻牧,练习武艺,有战事听朝庭调遣,剿匪灭贼,建功受禄。

  后来湟水河北岸高庙、老鸦、冰沟等堡遭强盗抢掠,碾伯千户所报呈行省,调迁阿吉到北岸驻防老鸦(实今白崖子村)。巡防高庙、老鸦以北,浩门水(今大通河)以西区域,以确保冰沟道和甘州、大通道的疏通。将北岸北大顶,今马厂乡冶家岭为中心,或从菜子库托岭向东下到山根,即冰沟中下游入大通河,再大通河到今民和享堂入湟水,横连民和县北山乡山地,从菜子库托岭向西下到羊肠子沟,再从羊肠子沟到老牙峡入湟水,整个山头地,封为阿土司牧马地,阿土司以姓加老先人姓名的一个字“剌”,取名“阿剌”,“古”据说是蒙古语先人的意思。阿剌古山,即阿土司失剌先人的后嗣牧马的山地。后来因“剌”与“刺”字形附近,易写错,约定俗成写成“阿拉古山”,也因而称1952年从冰沟乡分出新建立的马场(后雅化马厂)乡人民政府驻地地点村为马场。

  明朝兵备安察使刘敏宽与西宁府同治龙膺编,约成书于万历24年(1596年)的《西宁卫志-山川》(26页):“阿利古山,东南去卫治180里。一名(北)大山。绵绵巨大。大河南绕,此西宁前捍也。”此处“阿利古山”,即“阿剌古山”的异写。大河即湟水。前捍即防护,捍卫。是说阿剌古山,在西宁卫东南90公里(180里)。又名北大山,山体绵绵巨大。湟水河在山南边流过,这里是西宁卫的防护前沿阵地。

  据杨应据主编,乾隆十二年(1645年 )夏五月望日(阴历五月十五)竣工的《西宁府新志卷之十二-建置志-堡寨-碾伯县》:(312页):“阿蛮集鸾堡,城东南五十里。”此处阿蛮堡,便是阿鸾堡。

  民国十八年(1929年)新建青海省后,改碾伯县为乐都县,十九年(1930年)从乐都县析置民和县,划出22营堡,乐都辖26营堡,包含阿鸾堡。

  “阿拉古山上的烟障大,大通河里水大,.......”(以下略)这首花儿描绘以阿拉古山和大通河起兴,不是随意而为,而与二地相关联所造成的。阿拉古山在西,阿拉古山的东面山脚下的冰沟是大通河的支流。

  附:明朝戎行编制:“核诸将所部,有兵五千者为指挥。满千者为千户。百人者为百户。五十人者为总旗,十人者为小旗。”

  作者简介:陈芝振,微信名陈正,字温馨,号三老赵碑释主,青海海东乐都人,生于1966年4月。现为青海作家协会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散文、诗词、楹联著作在相关文学报刊和微刊宣布。2016年10月青海人民出书社出书介绍释义东汉古碑的《三老赵掾之碑释》一书。

  ●投稿须知:投稿后15天内未刊发的,自行处理。制止一稿多投。如有自愿打赏,用于渠道保护,部分链接会加广告,补助网络流量,不理解的请勿投稿。

  ◆微刊副主编兼谈论嘉宾:雷萍 杨艳萍 胡向阳 乔宪俊 梅常青 任永贵 任剑锋宋会兵闫永红 星丽花 侯进元朱仙寿王瑄 张维春(排名不分先后)

  ◆名誉主席:董守和◆主 席:依 凝◆常务副主席:刘 畅◆副主席:程启宏 朱出众 刘艳军 卢小夫 李景 梁小颖(香港)